医学界:心血管病发病率减少30%,她用15年打造防护网
2025-07-09
花费15年时间,冯颖青教授牵头织造了一张有效防治高血压的“网”。
“各位村民,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请到村委会议室上课,课程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教授医生讲解……”当大喇叭的声音在山间田头响起,广东省清远市永和镇桂联村的村民们就知道,这是冯颖青教授带着她的团队又来村里走访了。
冯颖青教授拥有众多头衔: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高血压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医促会高血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主任委员……
身为业界权威,她的足迹却并未局限于三甲医院诊室和研究所实验室。自冯颖青教授开创大医院牵手小社区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以来,15年间她走遍了广东省21个地市下属的大多数县镇乃至山村。在其最初试点的东莞市寮步镇,当地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30%,因此节省了约30%的医保基金。
如今,为持续织密这张高血压防控网,冯颖青教授与尊龙凯时展开合作,期望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高血压人群进行风险分层,精准识别哪些个体更易中风,哪些更易心梗等,从而制定更精细化的防控策略。“用有限的资源做重点事情。”冯颖青教授在接受“医学界”专访时,道出其团队的核心理念。
15年,织就一张高血压防治网
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被列为五大重点改革之一。前后两三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卫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冯颖青教授从中看到了高血压防治的机遇,“高血压防治的主要战场应该并肯定在基层,而大医院下基层这条路还没有人走过。”
201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东莞市卫生局与寮步镇社卫中心共建“人群健康社区管理研究基地”,冯颖青教授带领团队开始摸索基层高血压防治的全新模式。
社区防控,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基层医生为什么要听我的?”“患者又为什么要听我的?”在长达数年的摸索中,冯颖青教授都在努力回答好这两个问题。
在社卫中心建立初期,“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是绝大多数社卫中心的共同写照,寮步镇社卫中心也不例外。
社卫中心的医生并不懂高血压的预防和规范诊疗,辖区内患者的档案资料一片空白。居民们对高血压不重视,大量高血压患者被漏诊,确诊患者也不积极治疗。同时,居民们“看不起”社卫中心,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彼时,寮步镇的高血压知晓率为38.5%,治疗率为28.5%,血压控制达标率仅有7.6%。
冯颖青(前右二)一边为居民看诊一边带教当地社卫中心医护人员。图源:广东卫生信息
“寮步镇共有24个村,我们一个村一个村走,去建档,去宣教。”冯颖青教授告诉“医学界”,“哪怕交通不便,经常进了村就回不来,但为了高血压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去”。
在居民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居民知晓高血压,重视高血压,引导其前往社区接受慢病管理;而在社区医生中,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培训方式多种多样,如定期培训,疑难病例解读、点评,现场观摩、指导等等。”冯颖青教授介绍。
从广东省人民医院到东莞市寮步镇,往返近200公里。这条路,冯颖青教授走了几百个来回。一趟复一趟的奔波中,她也常思考这样做到底“有没有为居民带来健康,有没有为国家省钱。”
国际著名高血压专家视察寮步社区并进行学术交流。图源:广东省人民医院
长期跟踪数据给了她肯定的答案。5年之后,寮步镇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减少超30%,相应的医保费用也节省了约30%。
东莞市医保局亦引入激励机制,将节省下来的医保资金用于奖励基层医生,有效激发基层医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人群健康管理及患者诊治,有效促进了当地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寮步镇的成功,影响的不仅是该镇的50万居民。2016年,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成立,冯颖青教授有了更大的平台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同年,“寮步模式”作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典范,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广东省2000万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管理方案。
截至2024年10月,广东省共成立了21家市级心血管病中心以及66家县级中心,实现全省地市级全覆盖,构建起省-市-县高血压三级防控网。
冯颖青教授及其团队在寮步镇开展的近十年的人群队列研究,更是影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血压患者。依托前期社区研究基础,冯颖青教授牵头在全国开展血压正常高值合并2型糖尿人群降压干预研究(IMPACT),该研究设计得到欧洲高血压协会前任主席、美国高血压指南撰写主席等国际一流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研究数据更是被用于撰写《中国高血压指南2018》。
冯颖青教授(中)获得“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控杰出贡献奖”
2020年,作为中国唯一获奖者,冯颖青被世界高血压联盟授予“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杰出贡献奖”。
今年3月,其成果《高血压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应用》获得了202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算是给近15年的高血压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吧。”冯颖青教授指出,“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四方联合,即各级政府、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
走一条“冷门”的路
追溯冯颖青教授与高血压的缘分,要回到35年前。1990年,她放弃了免试直升读研的机会,成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血管医学中心。自成立开始,就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开创了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诸多先河,早在1980年代,就开展了冠脉介入、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术。
“导管治疗非常热,大家几乎都在学/做介入。”当时的冯颖青教授作为一名新人医生也进入了导管室,但她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需要做手术,有没有从源头控制的办法?”“我能在介入这条路上走多远?”
为了将疾病防治时间点前移,冯颖青教授将关注焦点转向了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6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都与高血压有关。她意识到,“如果能将高血压控制好,这些患者可能就不再需要到医院做手术。”
据1991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已达11.88%,且呈急速上升趋势。患者数量庞大,而高血压专科医生却寥寥无几。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仅有北京、上海两地设有高血压专科,即便是作为华南心血管领域龙头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也尚未设立该科室。
相比“介入热”,高血压防治无疑是个“冷门”。在普遍的认知中,高血压是一种简单的疾病,治疗手段就靠几种药物,而且能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的收入也远不及介入手术。冯颖青教授回忆道:“当时我们医院也仅有一名主任曾专门前往北京进修过高血压专业。”
“学习,才能走更远的路。”1997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始部署成立高血压专科,冯颖青教授被派往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学习。因其不懈的学术追求,继而攻读了博士学位,为专科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2015年左右,广东省人民医院正式成立高血压研究室,冯颖青教授担任副主任。“当时高血压研究室没有完全从心内科独立出来,而且心内科的医生都更愿意从事介入治疗而不是高血压诊治。”在学科发展的初期,她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高血压有其特殊性,需要的专科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需要会科研、懂人群防控,因此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她期待在这一“冷门”领域找到更多“同路人”。
自2018年起,冯颖青教授接替陈鲁原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一职。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高血压研究室得以从心内科独立出来,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与心血管病中心保持紧密协作,将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2019年,冯颖青教授给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医防融合”理念。
“以往,慢病管理是由疾控体系负责。事实上,慢病管理离不开医生队伍。以高血压为例,要控制血压达标,让病情不再进展,需要什么?需要治疗,需要吃药,而这都是临床医生的职责范围。”该呼吁得到了省卫健委大力支持,一支愿意投身慢病防控的临床医生队伍得以建立。随着相关协会加入、政策推动,慢病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管理方案愈来愈规范。
在冯颖青教授的提议下,2021年,广东省心血管中心与各级卫健部门、疾控中心及各地慢病中心携手规范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慢病防控体系;2023年,广东省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三高共管”试点工作,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中两种或以上疾病的高危人群,强化生活行为方式管理和药物干预。
现在,冯颖青教授仍坚持每周出诊,每次最多能看100来号患者。在她看来,高血压防治这条路,防控体系建设重要,科研重要,临床也同样重要。
“高血压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很少有单一病因的高血压。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也需多管齐下,非单一手段所能奏效。”冯颖青教授指出,“每一位患者都应积极治疗使血压达标,在治疗方面,首要强调的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药物的推陈出新,此外还需依靠新技术的应用。”
2023年,冯颖青教授带领团队实施了华南地区第一例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手术(RDN)。在高血压患者中,有10%~30%属于难治性高血压,这部分患者很难通过服药来实现血压达标,而RDN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冯颖青教授(中)和团队为患者手术。图源:广东省人民医院
冯颖青教授介绍,RDN主要适用于由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引发的难治性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中青年患者,因为年轻人的交感神经系统易出现过度激活,表现为静息心率较高等。目前,其团队已累计完成十余例RDN,大部分是中青年患者,约3/4的患者因该手术治疗获益。
冯颖青教授对其中一位患者印象尤为深刻,“术前几乎每周都要到急诊报到,收缩压高达200mmHg,每天要服用6颗降压药。RDN术后每天服用2颗降压药即可,血压控制非常平稳。”根据国际随访数据显示,接受RDN治疗的患者,可实现中长期降压,甚至未来可能停药。
如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RDN手术团队已逐步完善,建立了从术前严格筛选、术中精准治疗、围术期管理到术后长期随访的规范化诊疗流程。
退休计划:将中国的高质量研究推到全世界
她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未来的寿命一定会超过100岁,她今年60岁还正是发挥余热的好时候。“相比安逸的生活,我更愿意继续待在热爱的工作里。”
慢病防控是其一。
有人说,慢病防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她从未想过离开慢病防控领域,“退休不等于给工作画上句号,退休之后我反而可以有更多时间配合卫健部门去做一些慢病防控工作。”
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现有慢病防控队伍里来,更盼望年轻一代能快速成长,接过这份责任与使命,让未竟的事业薪火相传。
“让我的任务,完美交棒。”
临床研究是其二。
2021年5月,冯颖青教授团队正式启动“血压正常高值合并 2 型糖尿病人群降压干预研究”(IMPACT)。这项研究预计覆盖全国400家医院和社区,计划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截至目前,已有22个省份陆续启动了该项研究。
IMPACT项目西安站启动。图源:西安医学院一附院
“糖尿病患者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一旦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出现心、脑、肾损害的风险将呈指数级增长。”冯颖青教授告诉“医学界”。因此,她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在糖尿病患者还未发生高血压,只是处于血压正常高值时强化血压管理,并评估该管理模式能否有效降低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这是一项覆盖广、时间长的超大型研究,研究结果要在冯颖青教授退休后数年才会见分晓。“但现在已有部分阶段性发现,譬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非常高,约有60%。这提醒我们在做慢病管理时,不能只查血糖,一定要同时测血压,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糖尿病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出奇的高,这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及神经调节不佳;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也特别值得关注。”
“规范血糖、血脂、血压管理,是这个研究的核心。我希望能通过它带动全国慢病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并把中国的高质量研究推到全世界去。”冯颖青教授说。
她预计,这项研究成果将登上顶刊,并改写相关权威指南。
心血管病的精准筛查、诊断、治疗是冯颖青教授的另一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基于基因检测技术,许多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已实现精准筛查、诊断和治疗。但常见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其发病机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盐敏感、RAS、交感迷走等,个体化精准诊疗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同是高血压,为什么A患者会中风,但B患者不会?为什么A患者60岁才发病,而B患者30岁就已发病?冯颖青教授认为,除了环境因素外,一定有个体化的内在因素同时驱动,使之发病时间不一样,疾病转归也不一样。为探索这些“内在特质”,她和尊龙凯时开启了相关合作,期待能够寻找到新的标志物,提前预判哪些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果我们能通过分子生物学,预测到哪些人群更容易中风或心梗,就能够实现高危人群的精准管理,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的事情上。”
推荐阅读